第(2/3)页 等到村干部走了以后,侯卫东道:“我们两人去场镇转一圈,讨论一个敬老院的事情。” 曲线建镇的事情,目前还是秘密,只有粟明和侯卫东两人知道,苏亚军是二级班子成员,所以并不知道此事。侯卫东边走边说:“敬老院的标准要高一些,至少要有三亩地,要留下活动场地,伙食团地位置,还要考虑扩容问题,也就是再一幢楼的位置。” 这就是去年的方案有些差别了,苏亚军愣了愣,道:“民政局的要补助只有二十万,如果修得太大,恐怕镇里付不出这么多钱。” 侯卫东醉翁不在酒,他要慢慢地将苏亚军的思路纳入自己的轨道,“敬老院是公益事业,办好此事功德无量,我地意见是将下青林的五保户全部收进来,至少是能收尽收。” “至于钱你就不要操心,实在不行,号召全镇捐款,煤厂老板、石场老板、还是做木材生意的老板,可以让他们赞助。还有,原先地敬老院虽然房屋是危房,但是地理位置还不错,那个位置就用来修门面,卖出来的钱也以可以补充修敬老院的差额。” 苏亚军不语,他一门心思盘算着侯卫东的计划,估算了价钱以后,他又道:“侯镇,改变方案以后,哪里找这么大的地盘。”苏亚军脑袋里只有原地重建的想法,侯卫东地思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。他一时还有些接受不了。 “地盘问题我也考虑了一下,我们要跳出以前的框框想问题,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,绝对是建敬老院的风水宝地。” 侯卫东就带着苏亚军到了老场镇北侧,上了一个小坡,就见到一大块平整的田土。 苏亚军看见这块地,吃惊地道:“侯镇,你想占这些良田熟土难度恐怕有点大。” “没有难度,要我们这些干部做什么。”侯卫东来到了图纸上标明的敬老院位置,道:“你看看这个地方。正是建敬老院的绝佳地方,占几亩地。就可以修建一个全县最好的敬老院,这是为青林五保老人办的大好事。” 看着豁然开朗的一片田土。苏亚军也砰然心动。 侯卫东又道:“现在天天谈创新思维,开拓进取,今天我们就将这个开拓进取落到实处。”他又抛出来一个诱饵,道:“青林镇是上、下青林乡合并而成,大部分机关干部都没有住房,我们可以在敬老院背后地小坡上,搞一个集资建房。这样就一举解决了机关干部的住房问题。” 苏亚军是本地人,他地家还在农村里,每天走路上下班,着实辛苦,特别是小孩出去读书以后,家里就剩老伴一人。早就想到镇里买房子,却一直没有合适的住房,听到侯卫东描绘地美好蓝图。他心情激动起来:“如果镇里面能在这里搞集资建房,就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事,是真心为干部谋福利,我举双手赞成。” 侯卫东口气一变,道:“这是我的个人想法,还没有向党委政府汇报。” 苏亚军道:“只要侯镇长去呼吁,机关干部都会支持的。” 侯卫东看见苏亚军的热烈目光,知道他已经被说服了,叮嘱道:“这个想法我只跟你一个人谈起,你千万要保密,我们首先促成敬老院在这里修建,敬老院修好以后,就会有相应的水、电、道路等等设施,再来搞集资建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” 又打气道:“这件事情是有些难度,但是比起修建上青林公路还差得远,当初我向政府汇报修路地时候,别人都认为我脑子有病,现在这条公路发挥了重要作用,只要认准的事情,坚持做下来,总会有收获的。” “还有,兴平村的桥,晏书记眼里是天大的难事,现在也解决了,最多两个月,一座石桥就会修起来。” 侯卫东以石坡换石桥的方案,已经是众人皆知地事情,苏亚军由衷地称赞道:“侯镇脑壳硬是空得很,大学生毕竟是大学生,我们打破脑袋也想不到这些办法。”脑袋空得很,这是青林镇的土语,也就是赞扬别人“脑瓜子灵活,办法多”的意思。 说服了苏亚军,侯卫东暗自松了一口气,道:“第一步工作完成。” 第(2/3)页